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与旅游学的交叉领域,研究旅游现象在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对人类生活方式、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具体来说,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人类学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旅游行为和文化差异,探讨文化交流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所起到的作用。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观光者可能会对于某些宗教场所或者历史遗迹产生一些特殊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是外国游客难以理解的。
旅游人类学研究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节庆活动等民俗文化,并分析这些民俗文化如何被商业化运用在旅游业中。例如,在非洲部落中,某些仪式可能只有在重要场合才会举行,但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这些仪式变成了为游客表演的节目。
旅游人类学关注旅游对于个人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国家,国内旅游被视为一种“爱国主义”,而出境旅游则被视为“西化”。而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更多地被看作是对于自己文化传承和认同的一种方式。
旅游人类学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对于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例如,在一些海滨城市,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本来著名的沙滩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因此,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我国开设旅游人类学专业的院校还比较少,但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个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下是部分开设该专业的院校:
1. 北京大学:旅游人类学硕士专业
2. 西南大学:旅游人类学本科专业、硕士专业
3. 南京师范大学:旅游人类学本科专业、硕士专业
4.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人类学本科专业、硕士专业
5. 云南民族大学:旅游人类学本科专业、硕士专业
此外,一些综合性的文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也会开设相关课程或者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