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是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一、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集体决策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的重大问题。招生处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相关规定和办法,组织开展全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
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本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实施细则,对相关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
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资格审核小组,负责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核。按学科或专业成立材料评议小组,负责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评议。材料评议小组人数应不少于5人,原则上由本学科或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按专业或研究方向成立复试考核小组,负责开展复试具体工作。复试考核小组人数应不少于5人,由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组长须为博士生导师。每个复试考核小组另设复试秘书一名,负责复试情况记录等工作。
二、招生计划
我校2023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95人,其中非专项计划186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7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2人。我校实际录取总人数以及各博士生导师的实际录取人数将根据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
各博士生导师招收非专项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人数请参阅我校《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023年招生学科或专业范围为:新闻学(050301),传播学(050302),广播电视学(0503Z1),互联网信息(0503J4),艺术史论(1301Z1),戏剧与影视学(130300),广播电视艺术学(1303L2)。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我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2023年招生专业为:广播电视学(0503Z1)、文化产业(1301J1)。
三、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
我校2023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种方式。
1.直博:直博生从本年度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我校已完成2023年直博生的录取工作。
2.硕博连读:面向我校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3.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考生招生。
我校2023年博士学位研究生可招生专业及博导信息详见《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或硕士阶段为专项计划的考生,或欲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只可选择“普通招考”方式。
直博或硕博连读考生在报考时只能选择非定向就业类型。
从2023年开始,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选拔模式,所有招生方式(包括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均采用“申请-考核制”模式进行选拔。选拔流程包括考生报名、提交申请材料、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初试、复试等环节,详见“五、报考流程”。
四、报考条件
(一)基本要求
所有考生均须符合以下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
(二)以“直博”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直博”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已取得当年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2.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
(三)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须为具有我校学籍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含专项计划)。
2.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成绩优秀。
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5分;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0分。
3.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
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至少 1 篇SSCI 检索或 CSSCI 检索(含扩展版)论文,或公开出版至少1部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著作(署名前两位,不含编著);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至少 1 篇 SCI /EI 检索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四)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还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2.2023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
五、报考流程
(一)报名
1.直博
我校已完成本年度直博生的录取工作。
2.硕博连读
报名时间:2023年12月4日上午10:00至2023年12月11日上午10:00。
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报名网址:http://yz.cuc.edu.cn/bs_sbld/
3.普通招考
报名时间:2023年12月15日上午10:00至2023年1月15日上午10:00。
报名网址:http://yz.cuc.edu.cn/bs_ptzk/
(二)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在报名时须同时提交能够证明自身报考资格、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须通过报名系统提交,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提交。
申请材料清单(模板详见报名系统,以下清单若与报名系统要求有出入,则以报名系统要求为准)如下:
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
2.学籍学位证明材料。
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或者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在国(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报告扫描件。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扫描件或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电子版,录取当年入学前可获得国(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近期开具的在读证明或成绩单扫描件。
同等学力考生提交学士学位证书扫描件。
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4.申请信。
5.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
6.专家推荐信。
7.硕士课程成绩单。
8.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或毕业设计作品(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交开题报告或作品说明)。
9.科研成果、创作成果、科研获奖、参与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注:考生须指定一项能反映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著作等。
10.外国语水平证书。
11.各类荣誉证书。
12.其他能证明自身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材料。
13.诚信考试承诺书。
另外,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供满足报考条件所需的证明材料,详见“四、报考条件,(四),3”。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提交《报考202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报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的考生须提交对口支援学校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推荐书。
(三)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
各培养单位资格审核小组依据报考条件的要求,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视为资格审核不通过,不予准考。
各材料评议小组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从学业水平、学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给出材料评议成绩。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的考生可进入初试考核环节。
绿色通道: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材料评议成绩合格后可直接进入复试;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且材料评议阶段被评为“优秀”的考生,由学校统一组织专家组进行复审,复审结果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后,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
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线发布、考生材料评议成绩查询等,详见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届时相关通知。
(四)初试
初试拟采用“机考”方式,重点考查考生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学科基础、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质。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和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初试科目为《学术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初试科目为《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各科目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环节。
《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以及《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考试大纲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初试时间初定为2023年3月6日,各科目具体考试时间初步安排如下:
人文社科综合:上午09:00-12:00。
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上午09:00-12:00。
学术写作:下午14:00-17:30。
如遇不可抗因素(如疫情防控需要等),我校将会对初试时间及方式等做适当调整,调整方案将提前在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公布。
初试详细安排、初试合格线发布、考生初试成绩查询等,详见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届时相关通知。
(五)复试
复试主要以学术答辩及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外语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查。
复试的时间、方式、流程、要求等,详见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届时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等相关通知。
六、录取
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工作。
录取办法详见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届时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等相关通知。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录取资格:
(一)提供的材料不真实;
(二)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三)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未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或未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七、学习方式与录取类别
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均为全日制学习方式。
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录取类别分为两类:“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报名结束后,报考类别将无法更改。
非定向就业:可参加就业派遣,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考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档案未按规定时间转入我校者将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户口可自愿选择是否转入我校(如户口选择转入,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过期将无法转入)。
定向就业(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等类别的考生):不参加就业派遣,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派遣单位为定向就业协议书签署单位。考生人事档案、户口等不转入我校。未按规定时间将签订完整的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我校者将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2023年我校录取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各类专项计划除外,高校教师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除外)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招生总人数的10% 。
八、学制与学习年限
我校2023年度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一律于2023年9月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经北京市教委审核通过后,获得博士研究生学籍,并开始享受博士研究生待遇。以“直博”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在内);以“硕博连读”、“普通招考”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在内)。
九、学费标准及奖助体系
我校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以当年审批为准。2023年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
我校面向博士研究生设立了包含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各类社会捐赠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学术会议资助金、助学贷款等在内的多种奖、助学金,建立了完善的多元奖助体系。
十、注意事项
1.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
2.教育部不允许考生同时被两个或招生单位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3.已招收直博生的博导,将不再接受其他招生方式的报名。
4.普通招考考生提交申请材料后,需要在报名系统中缴纳报名费200元。报名费仅可通过“网上支付”方式进行缴纳。缴费成功后,报名方有效,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5.报考非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因任何原因不能调档造成不能被录取或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的,责任由考生负责。
6.报考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因不能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造成不能被录取或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的,责任由考生负责。
7.“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须符合教育部文件中关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的要求。报名时,报考类别只可选择“定向就业”类型,且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材料时,须提交所在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审核通过并盖章的《报考202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毕业后,须履行定向就业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原工作单位;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地区就业单位;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
8.报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的考生,须符合教育部相应专项计划管理文件中的规定。报名时,报考类别只可选择“定向就业”类型,且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材料时,须提交对口支援学校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推荐书。毕业后,须按定向协议到对口支援高校就业。
9.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参见军队相关部门制订的相关办法。
10.一旦发现有不符合报考条件、考试违纪、作弊等,或者发现通过弄虚作假手段取得录取资格的,一律不予录取。已经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11.本简章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相冲突,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
12.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拥有对本简章内容的最终解释权。
十一、信息公开与监督
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有招生方式的复试名单、拟录取名单等内容,将在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 )进行公示。考生若有异议,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申诉。
1.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详见“十二、联系方式”。
2.中国传媒大学纪检监察部门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65779383 。
3.北京教育考试院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82837456 。
十二、联系方式
我校招生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如下。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五层502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100024
咨询电话:010-65779227
传 真:010-65768805
邮 箱:cucyzb@cuc.edu.cn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劳动局、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公费医疗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为搞好高校的公费医疗改革,促进高校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北京《东片(十一所)院校学生公费医疗管理试行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国家计划内招收的专科生、本科生、应届双学位、研究生(硕士、博士),在校学习期间可享受公费医疗待遇(不包括委培生、代培生、自筹经费生、留学生、专续本、在职双学位、高职生、无学籍试读生、夜大生、电大生)。
第二条享受公费医疗的学生,必须持有学校所发北京市统一的公费医疗证,凭证就诊和报销。持证者必须遵守公费医疗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否则不予报销。
第三条新生从入学至领取医疗证期间,因未取得正式学籍,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期间发生的医药费不予报销。
第四条学生寒、暑假发生的医药费,最高报销额只限于上级主管部门拨发标准费的两倍,超过部分自负。
第五条因病办理休学手续的学生,休学期间医疗费最高报销限额只限于上级主管部门拨发标准费的两倍,超过部分自负。
第六条学生看病要在本校医院就诊,就诊时出示医疗证,不能借证就诊或替代他人就诊或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违反此规定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罚款或者取消公费医疗待遇。确因病情需要转出看病,只限合同医院(朝阳医院)并要在校医院办理转诊手续;非合同医院转诊需有合同医院的转院证明,凭转诊单、公费医疗专用处方、用费单据方可报销。
第七条急诊原则只限合同医院(朝阳医院),确因病情危急可在疾病发生地医保中心确认的三甲医院就诊。急诊只限一次,报销时必须要有急诊疾病诊断证明和公费医疗专用处方,缺一不予报销。
第八条学生在校期间,因病住院凭合同医院(朝阳医院)的住院通知单,由班主任或本系老师协助办理住院借款手续,领取支票时要先交纳支票金额的20%押金,持出院证明一并结算,一次性疾病住院领取支票金额累计不超过5万元,超过部分自己或本单位垫负,待出院审核报销时付现。转诊或急诊去非合同医院住院,费用先自负,待市医保中心审核批准报销后再予以付现。
第九条报销比例
(一)校内门诊费用(药费、检查费、治疗费)自负10%。
(二)合同医院门诊费用自负20%。
(三)急诊非合同医院费用自负30%。
(四)200元大型检查费用先自负20%,500元单项检查、治疗材料费用先自负30%。
(五)住院费用自负5%。
第十条凡不符合公费医疗报销规定和市医保中心拒报的费用,一律由本人负担。
第十一条因自负费用过高而致生活困难的学生,可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学院领导签署意见,报校公费医疗委员会审定,经校领导批准予以适当补助。
第十二条跨年度的医药费不予报销。
第十三条本规定未涉及事宜,仍按原学校公费医疗管理办法执行。
中传培训班师资力量雄厚,老师认真负责,是一家非常好的教育培训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短期培训班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承办。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是全国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门人才的最高学府。播音专业自1963年设置,至今已有57年历史,是国内最早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教学单位。这里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走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广播电视播音员和主持人。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承办的播音主持艺术短期培训班,自1987年开班至今已有33年历史。33年来,培训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多达上万人。国内许多播音员主持人最初都是从这个短训班起步,走向播音主持岗位的。许多在职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参加这个短训班提高了业务能力,还有许多播音主持艺术爱好者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短期培训班已成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和社会美誉度最好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培训班。